提到史艷文《雲州大儒俠》這個1970-1973年在台灣轟動的首部布袋戲,大部分來自臺灣第一代移民父母都知道這個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為讓華裔子弟也能認識這個具有臺灣特色的傳統藝術,美國麻州勒星頓中文學校於多年前開始,與璞石中華文化工作路永宜老師決定將文化課系列,安排兩堂認識布袋戲和手作戲偶的課程,今年則安排在三月十二日,路老師帶領語文班七年級同學,認識布袋戲的起源和歷史,並一起動手製作布袋戲戲偶,體驗掌中戲趣味和奧妙。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弄成百萬兵」,指頭動作賦予布偶靈魂,讓劇中戲偶演出活靈活現,所謂的「掌中戲」在民間俗稱「布袋戲」,路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布袋戲和掌中戲稱呼的由來,接著說明布袋戲源自於閩南,但在臺灣最為蓬勃,所以布袋戲通常以閩南語進行。劇本內容則常以武俠、演義小說等古書為底。
西遊記是大部分七年級學生們知道的古典小說,過去有幾年七年級老師透過戲偶的製作,結合西遊記其中部分情節,讓學生演一齣布袋戲西遊記篇,並邀請低年級的小朋友來欣賞,但是因為疫情關係,這個表演的構想在今年無法繼續實現。路永宜老師說, 沒有演出角色的限制,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創造出想像的布偶,或是讀過某一本書中的某個角色的人物變成布偶。
在戲偶製作手動部分,路老師帶來幾個小說中的熱門人物戲偶給七年級學生看,對於無法決定要做什麼戲偶的同學, 建議可以從做西遊記靈魂人物孫悟空入手。至於創作戲偶,首先從頭部開始,路永宜老師平日有收集回收養樂多罐的習慣,正好養樂多罐很適合來做戲偶的頭,以養樂多罐外包裹一層卡紙,加上眼睛、耳朵、眉毛、頭髮等臉部特徵,便立刻讓戲偶有了生命力。至於衣服的設計剪裁也一門藝術,路老師準備很多不同顏色的布,和可裝飾的小絨球,中國結繩,毛線和金蔥鐵線,讓學生在布偶服飾上的款式、選色、配件等自由選擇搭配。
大功告成後,同學們紛紛將布偶套在手掌開始模擬小說中人物演譯起來,一尊尊充滿創意的戲偶,透過手指操控,隨即跳起舞來或是演出特殊武俠招式,讓整個教室彷彿成了廟會前的布袋戲戲台,熱鬧極了。這堂文化課不但讓同學們對布袋戲的傳統藝術多了一份認識,對於自己手作出的布偶更是興奮不已,各個都迫不及待下課後分享給家人和朋友看呢!
路永宜老師介紹布袋戲的歷史和由來
學生開始動手作出心目中的布偶人物
布偶的衣服設計小站:小絨球、毛線、中國結線、金蔥鐵線和熱膠槍
路永宜老師先展示她親手做的布偶成品給七年級學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