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僑校學生對中華文化傳統藝術的書法和國畫不陌生,但是對於一幅字畫邊款印章藝術這部分的認識卻不多。美國麻州勒星頓中文學校「文化課系列」的課程設計,安排五年級學習文房四寶和書畫之美,六年級則進一步認識書畫中的印章雕刻藝術 -「金石之美」,日前就在璞石中華文化工作室路永宜老師和許淑芬老師帶領下,語文班和雙語班六年級學生認識了古代字畫印章的意義和欣賞刻印之美,並動手刻印章,一起現場實作,感受到除了書畫外,刻印藝術中漢字的美妙。
路永宜老師首先從介紹刻印章有各種不同的字體,從遠古時期的各種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一路到現今大家熟悉的行書、楷書等等,讓學生們瞭解到幾千年流傳下來漢字的奧妙及博大精深。接下來路老師對於製作印章本身的材質也加以詳細解說,將好幾種不同材質製作成的印章帶到現場讓各位學生輪流欣賞。對於印章呈現字體的方法,路老師也向學生們解釋陰刻、陽刻的區分,並提供幾幅白文印作品供大家參考,當作設計範本。最後介紹印章文字的安排在構圖上的重要性,要如何適當使用印章圖面空間,讓文字呈現平衡和美感。
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因為印面空間的限制,如一寸見方的正方形、圓形和長方形等,篆刻人在兼顧布局的情況下必須表現篆刻書法的筆意,又要有骨筋肉血,才能表現出其神態活力。對於這些初學的六年級學生,雖然很難把刻印做到氣象萬千,但是可以體驗一下基本漢字雕刻,就以自己的姓名為練習字;現場每一位同學拿到一個正方形橡皮板子(將會把字雕刻在橡皮方塊上),透明紙(將設計好的字先用鉛筆寫上去),正方塊木頭(刻好的橡皮會黏上去),一把美工刀和雕刻板。隨即分兩組,由路永宜老師和許淑芬老師分別指導同學進行手作印章。
首先要先決定印邊要留多少空間,印面可以是正方形,圓形或長方形,在構圖上留大半比例給自己的姓氏,再平均分配剩下的部份給名字,讓每一個字都能清楚而協調地展現出來。同學們各個經過一番琢磨、花了一個小時,刻好印章後,塗上鮮紅色的印泥,印出來,就是驗收的時刻。學生們看著自己的姓名從親自手作的印章傑作呈現出來,非常有成就感,興奮之餘,還有著一份滿滿的感動。連續兩年介紹書畫印藝術的文化課,也讓學生們對其中呈現的漢字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路永宜老師驗收學生刻印完成的作品
路永宜老師介紹印章的歷史
路永宜老師跟全部三十多位同學介紹印章的由來
同學們刻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