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州勒星頓中文學校2023年的文化課程呈現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 璞石中華文化工作室路永宜和王郁萍老師為五年級和雙語班四年級於二月五日,安排了結合戲劇和傳統文化的課程: 中華文化的精髓「文房四寶」。
打破以往傳統文化教學死板的方式,上課一開始,路永宜老師從魔法帳篷裡走出來,身穿著古裝,打扮成負笈進京趕考的書生,身後背了裝滿文房四寶的大竹簍,以古代書生的角色,和身在現代科技文明的在場學生用一問一答方式,向學生們介紹文房四寶的由來及巧妙,讓大家對毛筆、墨條、宣紙、硯台有了深刻的認識。
路老師此刻為古代書生,從背後大竹簍拿出了毛筆,這就是古代人主要的書寫工具,大部份的學生們都看過毛筆,可是卻鮮少有人知道毛筆的由來或是製作材質,路永宜老師說古代幾種常用來製作毛筆的材料來源多是動物毛如兔毛、狼毛及馬尾毛。隨後講到墨條,路老師邊說邊拿出她母親贈與她的墨條讓每一位學生觸摸,墨條是毛筆字黑色的來源,古代以燒松木取煙法加上膠質然後用力敲打造型出來。路老師特別提到,唯獨皇帝專用的硃砂墨條可以是鮮豔的正紅色。
接下來路永宜老師展示硯台和宣紙給學生們,更早期的人們是把字寫在竹片上,但是竹片厚重又搬運不便,直到蔡倫造紙,之後又有了宣紙的問世,輕巧方便,不但可以用來書寫毛筆字,還可以透過控制墨色的濃淡來作畫。硯臺則是由特殊石頭製作,配合藝術設計而有不同的硯台造型,路老師還製作投影片介紹有不同形狀和深淺度的藝術硯台。
介紹完畢文房四寶後,路永宜老師以遠赴京城多年的古代書生身分,提腕拿起毛筆,在現場揮毫書寫家書報平安: 「母親大人膝下,吾兒離家多年未返,勿念。」,不同於現代人用電腦打字方式即刻能和家人送簡訊報平安,讓學生們更能體會文房四寶對古代人的重要。為加深學生們對今天上課內容的理解,最後路老師以問答方式與學生互動,並讓學生試著動手寫書法。將近一個小時的文化課,讓學生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切的體會。
路永宜老師介紹文房四寶並當場揮毫寫家書。
路永宜老師將用毛筆寫好的家書展示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