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長大後我所明白的一件事
長大是什麼?是出生十八年後,吹熄最後一根生日蠟燭的那一刻,還是讀了三年高中,站在畢業典禮舞台上,從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的那一刻,抑或是包袱款款,準備離開家人,在機場送別那刻?對我而言,「長大」不是一刻促成的,而是在人生的淺移默化中逐漸成形,而我的「長大」是成形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成形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也成形在一次次的悲劇中。
或許對大多數人而言,家是最好的避風港,但對我而言,家庭卻是我經歷最多挫折和悲劇的地方,不過正是因為如此,家庭也是讓我學習到何謂「長大」的地方;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爭執聲、空無一人的家、獨自上學放學的通勤路和上到晚上九點的課輔班,這些場景都是我整個童年回憶中最常出現的,在那時,很多人都說我是個「早熟」的孩子,但「早熟」是什麼?是菜市場裡會被蔬果攤販淘汰掉的次級品,還是家長會沒人出席的問題學生?總之,我討厭「早熟」這個形容詞。
之後「早熟」一詞逐漸被「獨立」取而代之,父母出國創業,留下我和姊姊交給阿姨照顧,因為阿姨工作的早出晚歸,姐姐的不聞不問,沒有人會要求課業成績而無拘無束的我,變成一到放學就街頭巷尾跑的頑皮小孩,和其他社區小孩成群結隊的到處搗亂,但和別的孩子不同,我闖禍後不會有人責備、在外遊蕩晚了也不會有人喊我回家、餐桌上也沒有煮好的飯菜等我回來吃,不像其他孩子有名為「家長」的保護傘,我學到要想保護好自己,就必須自己照顧好自己,而也是在這時,我瞭解到了何謂他們口中的「獨立」。
在經歷了「早熟」和「獨立」兩階段後,在被父母接到國外同住後,我發現自己對家庭生活的無所適從、發現自己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深刻抽離感、發現家庭其實遠比我想像的還要脆弱。
長大是什麼?是我認知到自己無法再感受到家庭應該有的溫暖,是我明白家庭之於我心中的某一塊將永遠空缺,而我將用我的往後餘生,去填補名為「早熟」和「獨立」空洞,圓滿挫折和失敗後的結局。
評審評語:作者巧妙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問句與定義,引領讀者逐步走入作者的生命情懷。作者思辨能力超群,能將「長大」、「獨立」、「早熟」等詞彙深刻且生動地體現,並藉此三詞彙貫穿全文。文章緊扣題意,見解精闢,構思精巧,卓爾不群。唯有結尾收束得較為倉促,無法延續前文在修辭與質問上的精彩,造成文氣驟然略顯平淡,白璧微瑕。